从2003年6月启动建设,到2010年12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依托临沂经开区设立的临沂沂河新区于2022年11月22日挂牌成立,走过二十余载峥嵘岁月的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闯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跨越崛起之路。临沂经开区初设之时的GDP仅为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00万元,一点点滚动扩张,发展至今百企云集,一座现代化新城巍然崛起,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经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综合排名进入全省160家省级以上经开区前20%。临沂经开区先后获评联合国绿色工业平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数字化转型先进园区、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条产业集聚之路。从初期引进一些简单的加工项目,到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战略新兴(光电)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临沂经开区现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6家、规上工业企业266家、“四上”企业900余家。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山东临工、沃尔沃建机、格力电器等200余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吸引甘李药业、修正药业、一方药业等70余家企业落户,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光电产业迅速崛起,落户奔腾激光、华工激光等12家企业,其中奔腾激光万瓦以上高功率激光切割机产能占全球70%以上……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新项目纷纷落地的生动局面已然形成。
这是一条数实融合之路。从粗老笨重、“挖到篮子就是菜”,到智慧智能、科技创新领风骚,数字赋能已成为临沂经开区发展的最强动力。目前,经开区累计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2个、高新技术企业91家。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临沂华为大数据中心上线运行,引进数字创新企业150余家,加快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主导产业链全流程应用,推动200余家重点企业“上云用云”,40余家重点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15家企业入选省级“晨星工厂”。实施绿色低碳工程,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这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临沂经开区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新区发展瓶颈制约,对标国内最高水平、最佳实践,制定出台“营商环境创新提升38条”、“重塑营商环境45条”和“降本增效89条”,推行“全产业链一链通办”服务,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6%,“一窗受理率”达95%,经营主体达7.4万户,市场满意度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重大区域政策、老区政策、新区政策集成优势,打造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平台。综保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大幅增长,成为临沂开放新高地、齐鲁开放新门户。
这是一条民生幸福之路。20余年来,临沂经开区完成了从农村到单一工业园区再到现代化综合新城的转变。建成“十纵十二横”420公里路网框架,铺设各类市政管网超1000公里,绿化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一批精品商住房、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从公共服务滞后、保障能力不强,到健康幸福高地惠及26万群众,经开区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00元增长到3.6万元,累计拆迁73个村居,建设十大社区1379栋楼房,11.6万名群众搬入社区楼房,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相继实施,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万千群众。
展望未来,临沂经开区将紧紧围绕临沂沂河新区“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桥头堡、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目标,聚焦“五个定位”,建设“六大片区”,主攻“七条赛道”,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任务,夯实发展基石,释放发展活力,提升境界格局,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何芬兰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