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作为赣州发展“主战场”、改革“主阵地”、开放“主平台”的示范引领使命,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2022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赣州经开区居全国第31位、中部地区第六、江西省第一,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评为“2020—2022年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获“全省园区发展专项奖”。
推行企业化运作机制
面对“人少事多”的常态,赣州经开区将全区作为一个大企业来经营,着力激发各方面干事创业激情。实行“大部制”“聘任制”改革,将内设机构精简为10个,约为一般县(市、区)的1/3。对全区在编在岗人员、区聘人员、雇员职员推行一至十二级主办(专技)岗位聘任制,实现干部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
建立“赛马”评比机制。常态化评选“奔牛奖”“蜗牛奖”,对获评“奔牛奖”的人员提拔重用,对获评“蜗牛奖”的单位进行绩效扣分和人员岗位调整。实行“宽带薪酬”制度,着力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模式,最高绩效与最低绩效之间相差5倍以上,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
推进去行政化改革,成立区“基金办”“上市办”“融资办”等机构,多层次、多角度帮助企业满足市场化融资需求,让部门多点“民气”、少点“官气”,更靠近市场、更靠近服务对象。以企业化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坚持每季度开展主题冲刺,将任务目标项目化、清单化。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招大引强提挡加速。赣州经开区创新招商机制,实施“四个一”,即“一院一办一军一杠”(“一院”即成立产业发展研究院,“一办”即招大引强追梦办,“一军”即组建社会化招商盟军,“一杠”即用小财政撬动大资本、吸引大项目落户)。
深入“融湾”招商。总投资300亿元的吉利(赣州)42GWh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31亿元的富士康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康佳(赣州)智慧科技城项目等一批龙头项目纷至沓来。
同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团作用,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等进行全过程法务审查,尤其是加强对招商引资合同的法务审查,切实防范风险。
外资外贸动力强劲。赣州经开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突破100亿元到2022年突破350亿元大关,占赣州市的1/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2020年的4206万美元增至2022年的18076万美元,其中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市48.78%。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武”和“沙丁鱼追逐赛”“赛马比拼”活动……赣州经开区努力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聚集企业1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家,2022年实现主营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凯马汽车2022年实现产销超2.4万辆,产能利用率达120%,产品远销秘鲁等海外市场;孚能科技三元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全国排名第五,动力电池出口量排名第二;吉利科技42GWh动力电池项目一期12GWh加速产能爬坡,成功签约路特斯汽车、东风岚图、广汽埃安汽车等客户。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聚集企业27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88家,形成了“芯屏端网器”产品体系,被江西省工信厅评为“全省五星级产业集群”。2022年实现主营收入550亿元,同比增长30%。稀土和钨深加工产业培育了金力永磁、富尔特电子、澳克泰工具等一批优秀企业。以金力永磁为例,其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16.97亿元增至2022年的71.65亿元,增长4倍;税收从2019年的1902.2万元增至2022年的2.05亿元,是赣州市第一家、江西省第三家“A+H”上市企业,全国第二、全球第三的钕铁硼龙头企业。
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
为全面激活发展动能,赣州经开区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国家级、省级研发和检测机构从2020年的59个增至87个;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培育平台49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6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独角兽、瞪羚企业24家。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教育部发布的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为江西全省唯一。
创新发展不止步,砥砺奋进启新程。赣州经开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标“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要求,以改革添活力,以开放增动能,以创新促发展,以更强干劲、更实举措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中展现经开区风采,贡献经开区力量。
(何芬兰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