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跨越发展。
1992年7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2010年成长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年来,经过无数建设者的接续奋斗、砥砺奋进,徐州经开区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了实实在在的新业绩,不断迈上新台阶。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徐州经开区排名第25位,比上一年度提升9位。在江苏省118家经开区中,徐州经开区排名第5位。
风起潮涌好扬帆,砥砺奋进再启航。站在新起点,徐州经开区坚持“改旧、立新、集聚、开放”,锚定打造以工程机械、新能源2个千亿级产业为主导和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及ICT等3个新兴产业为特色的“2+3”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力强链、补链、延链,在持续上扬的发展曲线中加快释放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双向开放高地、产城互动高地和营商环境高地。
工业立区 产业强区
在徐州经开区,徐工集团深耕35年,成长为“大国重器”“强国担当”;江苏中能硅业从落地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仅用时5年;比亚迪百亿钠离子电池项目、徐工大型工程机械及农业机械、中能8万吨颗粒硅等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近年来,徐州经开区锚定“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目标,坚持以链式思维抓产业、抓项目,不断夯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力、辐射力持续增强,汇集了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全球行业“链主”企业,以及巴特机械、世通重工等“单项冠军”为龙头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而来,天通新材料、金阳硅业、弘元新材料、比亚迪动力电池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先后落地,江苏中能硅业、江苏鑫华半导体、TCL中环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集聚。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正以“四高一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中枢神经类药物和影像类医疗器械为重点,加快推进恩华高端新型制剂等一批优质项目建设。
集成电路及ICT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已成为孵化、培育相关企业的沃土。
此外,徐州经开区还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淮海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依托,招揽徐工汉云等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聚才引智 激活创新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徐州经开区坚定“科创兴区”发展底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搭建平台载体,集聚更优创新资源。持续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所合作,加快打造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金龙湖泛半导体创新中心、江苏产研院协鑫联合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完善科创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徐州经开区坚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不断发力,制定出台了“培大育强5条”“技术改造8条”等一揽子惠企政策,助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委培等方式,为各类企业提供全覆盖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目前,徐州经开区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0多家;区域创新发展能力稳居徐州市前列,先后斩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7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成为全市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板块。
高位统筹 携手共进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经营主体来说须臾不能缺少。徐州经开区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见惯了“大场面”的外企高管最有发言权。
“我们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也要归功于经开区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予的有力保障,从而使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最终促进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沙尔夫矿山机械(徐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可在2023徐州经开区金秋投资恳谈会上这样说。
近年来,徐州经开区通过一揽子政策支持,持续优化服务,实现从“营商”到“赢商”的蝶变。
政策靠前发力。出台《关于促进经开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1.0版”等,围绕产业发展、项目保障、企业服务,“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最大限度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持续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平均办理时限压缩50%,投资建设“一件事一次办”已完成“三专”(专班专区专员)建设,初步实现“租赁厂房项目一件事”办理。
打造“全兜办110+”服务体系。在区政务服务中心、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村(居)便民服务站及各大产业园区设立“全兜办”服务站,采取“问题反映+帮办代办”的工作机制,兜底为群众解决各类问题诉求。目前已设立分站102个,受理企业和群众各类诉求317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为100%。
以“新”应变,以“创”开路。32年来,从偏远郊区到全市经济建设核心区,徐州经开区奋进不止步。如今,它正以更加饱满的改革创新激情奔向未来。(魏 桥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