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非凡发展的12年。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地,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是人才筑梦的成长基地。
自1990年建区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乘着光谷科创大走廊、武鄂同城化、亚洲首座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投运三股“春风”,鄂州葛店经开区逐渐形成“产业进化”态势、“同城共进”气势、“产城融合”趋势,一座创新涌动、活力迸发的科技新城正拔节生长。
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大批台商涌向大陆投资,并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彼时,湖北省拟建一个台商投资区,鄂州地理位置离武汉近,葛店紧邻武汉,拥有省外贸部门在白浒山建设的外贸码头。综合考虑,省委、省政府认为葛店最适合设立对外开放区。1990年5月4日,湖北省政府决定,依托鄂州市,拟在鄂州市葛店镇建立湖北省台商投资区。就这样,葛店这座鄂州小镇,踏着时代的鼓点,沿着改革的轨迹,迎着开放的浪潮,迎来崭新的发展春天。三十余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三十余年踔厉奋发,接续奋斗。1997年7月,省委、省政府批准依托葛店经开区设立湖北省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葛店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级经开区新起点上,葛店锚定跻身一流国家级经开区目标,全力以赴打造城市发展新板块,建设现代产业新高地。
在商务部公布的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葛店经开区在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居第34位,比上年度进位4名;在中部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6位,比上年度进位2名;在湖北省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二。
立足科创,产业迭代进化。左手边是武汉光谷科技一路,右手边是鄂州葛店人民西路,一条3公里多的对接联通路正在抓紧施工,成为武鄂千亿级光电产业大道。时下奔跑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上,众多科技“新秀”呈现满天繁星之势,领跑鄂州“芯”产业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已成为光谷科创“动车组”的重要动力源。目前,葛店经开区围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四大产业,深度嵌入武汉的产业布局,通过互通、互融、互促打造产业链生态,构建“一链式产业生态圈”。未来,葛店经开区还将借助花湖机场,加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合作,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上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对接融入,武鄂同城共进。去年2月,武汉新城规划发布,葛店经开区全域被纳入武汉新城规划范围。武汉的光谷与鄂州的葛店地相接、道相连。沿着光谷高新大道一路向东,跨过短咀里湖桥便是葛店。地铁11号线三期葛店段、301公交让6万“武汉工作的鄂州人”和“鄂州工作的武汉人”从“双城”变“同城”,武鄂一体化交通网越织越密。除了交通同网,近年来,葛店和光谷在产业同链、规划同编、科技同兴、民生同保等方面同步推进,全面开花。
完善配套,产城融合提速。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是空转。近年来,葛店经开区先后投入160余亿元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力促产城融合,为力避“产业孤岛”形象,已全面启动文体公园内“五馆一园一中心”项目建设。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和外来务工者纷纷到葛店投资、兴业、定居。为了让“新葛店人”安心工作、惬意生活,葛店经开区想方设法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设施,不但建设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硬环境,还为“新葛店人”打造可以购物、娱乐、休闲的软环境。
十二年蝶变,逐梦路上实干奋进,新征程上未来可期。如今,身为武鄂同城“最后一公里”、光谷科创大走廊“最初一公里”,葛店正乘搭武汉都市圈、武汉新城的“时代列车”,从30多年前的一片水洼农田中加快驶向宜居宜业品质新高地。
(白舒婕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