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 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
“增”聚优势向胜势 披荆斩棘造新“城”
时间:2024-02-05 10:40 作者: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来源:国际商报 点击量:

在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一条长约4124米的永宁大道两侧,分布着增芯、广东越海集成、广州国显等大企业。这条“产业道路”正是增城经开区自1988年成立以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曾经的一片荒芜之地到拥有国家级侨梦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州东部中心等多个平台优势叠加,增城经开区始终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为广州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龙头项目带动

助力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作为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城经开区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实体经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近两年来,增城经开区紧抓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全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频频收获成果。 

2022年3月,《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明确增城主要聚焦智能传感器和芯片制造领域。同年12月,增芯一期项目动工。2023年12月28日,增芯迎来首台生产设备搬入,距离该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仅过了3个月时间,标志着项目由建设期转入运营前准备阶段。

增芯项目全称为增芯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量产线项目,占地面积达370亩,分两期建设。根据规划,增芯一期将建设月加工能力达2万片的12英寸MEMS制造生产线。

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智能传感器芯片制造大有可为,可以应用在电子产品、智慧交通、互联网大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与增芯相毗邻的是已投产的广东越海集成先进封装项目。越海集成一期主要制作12英寸TSV封装、8英寸及兼容4/6英寸TSV封装。“一个8英寸的圆片,可以分割成十几万个芯片,可广泛应用于车载摄像头、衣服价签、蓝牙耳机等多个领域。”越海集成有关负责人表示,越海集成的晶圆级封装,可以让分割芯片的精度更高。

让增城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格外振奋的是,2023年6月,面向集成电路企业、大学及研究单位开放的公共研发平台——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工研院)落户增城经开区。此举意味着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未来有机会在工研院开展中试,有市场前景的成熟技术就可以直接投入设备、资本,以实现量产,有助于企业少走弯路、规避风险。

截至目前,增城经开区已布局增芯、越海、工研院、中微广州等一批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以及增城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广州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项目,覆盖集成电路“四梁八柱”中的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和平台等关键环节,助力“广东强芯”工程的实施,为广东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贡献更大力量。

 

立法赋能赋权

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增城经开区位于广州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连广州经开区和中新知识城,毗邻香港、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东岸重要城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是广州重点打造的枢纽型网络城市骨干节点,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

长期以来,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增城经开区发展的关键因素。2023年5月1日,《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正式实施,从管理体制、开发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方面对增城经开区改革发展建设作出明确法律规范,加快形成体制机制优势,为增城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先进制造是增城经开区的特色,条例内容都是围绕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经济发展主业来设计的,有一定贴合性。”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广东省法学会重点法治基地“法治评价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滕宏庆表示,条例做到了量身定制与因地制宜,兼具务实性与前瞻性。其中对增城经开区管委会的法律主体地位进行了确认,相比以往的功能区立法,这是一项重要突破。

对企业家而言,更多关注聚焦在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方面。 “条例对人才保障、企业服务作了全面的制度安排,这些举措有助于企业留住人才和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国际精密集团副总经理赵春成认为,条例制定的人才奖励制度,全面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将有力地帮助企业引进人才,让已落户的人才留得住、没有后顾之忧。

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建国同样对条例的实施充满信心,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探索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低碳智慧。

 

发挥平台载体作用

科技创新展现新活力

截至目前,增城经开区创新载体累计引进创新创业项目675个、创新创业人才389人,专利拥有量超1900项,成绩亮眼。

长期以来,增城经开区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让更多技术、产品迈向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

目前,增城经开区已在广州率先建立12个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工作站,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735个;已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省、市重点实验室4个,市高水平企业研究院2个,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同时,创新载体提质培优,加快建设侨梦苑“一苑多区”,已认定20家侨梦苑分园区,形成“1家核心区+20家分园区”的格局,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载体培育单位4家。

以增城侨梦苑为例,作为国家级侨商产业集聚区和海归人才、海外高端人才集聚区,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质企业。同时,聚焦华侨华人归国创新创业痛点难点问题,助推出台一系列便利华侨华人投资专项改革试点措施,为华侨华人回国、来粤创业发展提供项目对接、政策支持、融资保障等全链条服务,有效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粤创新创业发展高端平台作用。

“侨梦苑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华侨华人回到国内创业会有很多服务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在侨梦苑获得一站式服务。”侨商代表、广东瀚阳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峻岭说道。

依托平台作用,增城经开区利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以及广州东部中心崛起的有利契机,推进“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2023年,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推行“一单到底”跨境快速通关模式,增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启用,进一步提升了外贸水平。

同时,增城经开区全力做好希音供应链总部、绿天然等项目的跟进和服务,推动项目带来进出口额的增长;充分发挥广东“外资十条”等政策引导作用,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引进外资项目。2023年前11个月增城经开区进出口总额达836.38亿元,同比增长116.98%。

 

优化营商环境

让企业“近悦远来”

“一年内实现‘拿地、开工、装机’的目标,充分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增城速度’”“增城提供的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进一步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行政审批速度快”……说起增城营商环境,落户企业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对标营商环境改革,增城积极营造“近悦远来”发展环境,持续提高政务服务质效,推出产业项目筹建服务体系、并联审批等措施,推动实现“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同时打造“增心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实施市场准入标准化申报和“极简审批”,推动经营主体“快入准营”。

民生项目方面,增城经开区同样走在前:市妇儿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一期开业运营;华商外国语学校、开发区小学等12所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约2.6万个,推动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开学;已建成开发区体育公园、湿地公园、雅瑶河碧道(开发区段);大型商业综合体永旺梦乐城、新塘万达广场已开业;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开发区人才公寓、员工宿舍、高端小区等约40万平方米居住配套设施陆续竣工……

春华秋实谱写新篇,岁月流转铸就辉煌。未来,增城经开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广州市委“1312”思路举措,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以及广州东部中心崛起的发展机遇,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塑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将增城经开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开放创新、生态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洪剑儒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

 

扫码关注中国投资促进会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 京ICP备09043174号

Copyright@2006-2019 CCIIP.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