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农田荒坡;如今,这里已蝶变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也是东风公司总部所在地。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32年发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经开区前列,还发展成为武汉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汽车工业的顶梁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工业总产值最高、外籍人士最多、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区域。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从“一辆车”到“一座城”,武汉经开区破茧成蝶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创建探索阶段(1991年—2002年),以1991年中法合资的神龙汽车落户、经开区动工兴建为标志,圆了武汉的“轿车梦”;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2013年),以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入、中日合资的东风本田落户为标志,经开区实力日益凸显,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融合发展阶段(2014年—2020年),以2014年整体托管汉南区为标志,产城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东风本田成为武汉首家产值过千亿元企业,汉南片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阶段(2021年至今),以提出打造“中国车谷”、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标志,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通过谋划城市和产业“两个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
以闯关精神推动产业发展
历经多年发展、多次闯关,“3335”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中国车谷为龙头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获评工信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猛士科技、岚图、路特斯等车企的新工厂、新车型相继投产。中国电子、科大讯飞、东软集团等一批数字经济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多点发力,中创新航一期建成投产,国电投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全面量产。
“3335”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积极抢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赛道,发布实施“百万新能源汽车达产”“汽车零整比提升”“卡脖子技术突破”三项行动,制定“零部件20条”“软件10条”等政策,先后落地路特斯、岚图汽车等7大新能源整车项目。
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化”协同,支持企业“技改提能、制造焕新”,经开区共有美的暖通、中创新航等标杆智能工厂7家,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和岚图汽车数字工厂等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进巨量星图、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大唐互联成为湖北省唯一本土培育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成为武汉市首批示范园区,数字经济总产值过千亿元。加快推进“双智”试点,借智借力,发挥百人会武汉基地等平台作用,成功举办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总决赛,打造全国自动驾驶示范城市。
加快打造高能级的对外开放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实现外商直接投资0.49亿美元、3.8亿美元、5.5亿美元,2022年比2020年增长11倍,占湖北省当年吸引外资总额的20%;累计聚集外资企业470余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30余家,吸引外资成效显著。
建设产城融合的“中国车谷”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武汉经开区迎难而上,跳出沌口谋发展,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到军山建新城,解决经开区有产无城问题,打造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中国车谷”;到汉南兴产业,开辟新型工业化新战场,沿长江打造新的“千亿产业发展大道”。
经开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军山新城,围绕“科创军山、双智军山、国际军山、魅力军山”实施城市功能品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提升三个“百亿工程”,建设车谷市民之家、车谷会展中心、武汉汽车博物馆等5大公共服务设施,启动大军山历史文化公园、江滩公园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路特斯全球总部、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产业项目,把军山新城打造成为经开区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加快人口人才资源导入,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车谷。强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兴教育、办医院、塑文化,建设“书香车谷”“文化车谷”,促进社会全面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沌口六村、纱帽八村、汉纸老生活区综合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以赴兴汉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设立10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作为抓重大产业项目的新战场,落户小鹏、中创新航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开院区、全民健身中心,城镇化率提升至86.7%。
创新引领经开区转型升级
鼓励创新,“真金白银”来支持。武汉经开区出台了“科创33条”“人才黄金10条”“企业上市10条”,每年拿出30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解决产业创新资金来源问题。
强化科教人才资源导入,建设华科大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车谷校区,成功申报省级高新区。以用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立武汉首个中试联盟,建成中试平台25家,与华科大共建未来院,已有11个项目运行或试生产,支持中科先进院在汉发展,武创院军山分院即将挂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提升”,抓高企主体,总数全年冲刺1700家;培育岚图、星纪魅族等5家独角兽企业占武汉市三成,推进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形成了科技、人才、教育等创新资源向经开区涌动的态势。
创新服务体系,打通政务服务信息推送壁垒、延伸服务链条,将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开户等融合在“一个中岛”,实现注册即开户“一站式服务”,构建管委会、园区两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税务首违不罚”庭审记录等改革获评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典型经验。在《全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营商环境便利度方面,荣膺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奋进新征程,砥砺向未来。武汉经开区将立足“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湖北改革开放新高地、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集聚区、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五大发展新定位,“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奋力“追、转、超”,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向4000亿元迈进,集聚“万亿项目、千亿企业、百万人口”,建成产业高端、人才汇聚、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武汉城市副中心”,在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综合实力稳居经开区前十位。(魏 桥 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