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21日,雨过天晴,在威海市城东南一片泥泞的农田之上,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告成立。
从桑田农陌到产业高地,从荒田滩涂到精致新城,三十载栉风沐雨,一代代威海经开区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动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逐步优化,一座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已然崛起。
开放为先,对韩“桥头堡”彰显国际范。
扩大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威海经开区全面实施开放活区战略,深入推进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截至2022年年末,经开区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1579个,利用外资35.1亿美元,其中韩资项目1123个,利用韩资14亿美元;聚集欧美项目97个,成为欧美企业在威海投资最集中、质量最好的区域。
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创新是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走进威海经开区智慧谷产业园,阿里巴巴、日立、雨果等众多响当当的品牌企业林立其间。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六研究所威海研发中心、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诸多国内外强企及大院、大所入驻运营已集聚成势。
通过聚焦平台建设、发力转化孵化、熔铸优质资源、激发人才动能,威海经开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经开区已有省级以上孵化机构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毕业企业508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研发平台117个,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7.9%。威海经开区先后获批省级产才融合示范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专家服务基地,连续4年举办中韩创新大赛。如今,威海经开区已成为全市极具活力和投资价值的创新创业热土。
产业强区,构筑高端制造业新高地。
自成立以来,威海经开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环山路第一工业园等载体,形成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轻纺服务等工业主导产业,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147家,其中营收过亿元企业46家,纳税过亿元企业5家,上市、新三板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45家,是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
特色发展,服务业成动能转换劲旅。
2016年,威海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威海经开区抢抓这一战略机遇,大胆创新园区用地性质,投资建设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实体园区。2022年,威海经开区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28.8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市总量的22.4%。
智慧谷产业园汇聚三大科研院所和中软国际、京东等创新性项目458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3个、上市企业项目21个,先后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山东电商直播基地等,被国务院评为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日韩商品集散地已具规模,韩乐坊特色街区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全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市现代服务业新中心迅速崛起,获批山东省首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服务贸易集聚示范区、购物旅游示范区。
精致蝶变,高品质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威海经开区牢牢把握精致城市发展方向,从精心规划城市、精致建设城市、精细管理城市、精准服务城市等方面持续发力,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全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宜居宜业新城区。
海阔春潮涌,风劲再扬帆。机制体制改革激发了威海经开区的新活力,优越的营商环境让经开区成为创业的沃土。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建设推动下,威海经开区正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区实体产业园快速崛起,东部滨海新城全面突破,西部中心城区腾笼换鸟,精心打造“开放之区·活力新城”,争当威海高质量发展的探路尖兵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排头兵。(李 宁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