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 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
西安经开区:稳居“第一方阵”尽显实力担当
时间:2024-01-19 10:09 作者: 西安经开区管委会 来源:国际商报 点击量:

用30年时光,10万元“种子”资金能在一片“荒芜野地”上“种”出什么庄稼?西安经开区给出了答案。

规划面积从成立之初的9.88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272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125亿元,比1993年增长2250倍,用1%的土地贡献了10%的生产总值;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17块“国字号”招牌折射出这座工业重镇日渐成熟的气质;在国家级经开区中稳居“第一方阵”、综合发展水平位居西部第一,彰显一个老牌国家级经开区的厚积薄发。

30年来,一代代西安经开人秉承“唯实、创新、包容、超越”的精神,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让这片土地实现了从“北郊”到“城北”、再到“新中心”的历史跨越。

 

一路向北、四次“出发”,

实现“华丽蝶变”

迎着改革的春风,1993年4月29日,西安经开区正式设立,第一次“出发”在西安北郊一片田野上“播种希望”。1999年,西安经开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9亿元、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从起步筹建逐步走向工业立区的发展之路。

第二次“出发”始于2000年2月13日,西安经开区正式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经开区与高陵区合作共建泾渭工业园(现泾渭新城),跨区域建设“飞地”,发展空间拓展,陕重汽、西门子、ABB等重大项目相继入区。

2007年,西安经开区第三次“出发”,拉开产城融合和城市新中心建设的大幕。自2007年10月起,西安经开区先后完成33个城中村集中改造,并率先在全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时,经开区的工业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德国博世、中国电子、中国兵器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建设。2011年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陕西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017年,随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开功能区正式成立,西安经开区第四次“出发”。2018年经开区正式接管高铁新城,2021年与临潼区启动共建渭北新城,区域面积扩展至272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工业立区、产业创新,

擦亮“经开名片”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西安经开区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构建具有经开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开放引领、产业先导、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擦亮了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经开名片”。

目前,西安经开区工业总量占全市1/4,累计入区企业8万余家,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汽车产业撑起了西安经开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半壁江山。围绕陕汽、吉利两大整车企业“链主”,西安经开区打造成立了一个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涵盖整车、专用车制造以及动力系统、整车热管理、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汽车电子等全链条,具备年产60万辆整车的产能。

产业创新是西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和称号629个,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906家,瞪羚企业62家,上市及挂牌企业31家。尤其是依托西北有色院等科研实力,涌现出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新材料优质企业,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占全市规上新材料企业的64%,形成了“世界材料看中国,中国材料看西安,西安材料看经开”的竞争优势。

 

放眼世界、逐梦未来,

争做“世界一流”

在历史长河之中,“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经开经验”熠熠生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经开区整装再出发,推出《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总体方案》,描绘出一幅以产业创新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锚定“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的奋斗目标,西安经开区将坚持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与开放创新“六大创新”,瞄准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航空、未来健康、未来数字“六个方向”,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产业领军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到2035年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打造具有经开特色的“千百十亿”现代产业体系。

“30年的改革发展成果和品质一流的产业发展空间,决定了西安经开区有责任、也有机遇,通过打造具有世界一流的高能级领军企业群体、高韧性科技创新集群、高水平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浓度现代产业生态的产业创新区,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新征程再出发,西安经开人信心满满,充满期待。

(何芬兰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

 

扫码关注中国投资促进会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 京ICP备09043174号

Copyright@2006-2019 CCIIP.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