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 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
广州南沙经开区:高水平建设跑出“南沙速度”
时间:2024-01-18 15:16 作者: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来源:国际商报 点击量: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12日获批成立后,30年多来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首破1000亿元到2022年超2200亿元,南沙经开区近十年来高水平建设更是跑出了“南沙速度”,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凝心聚力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锋队,南沙经开区持续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为积极扩大进口,南沙经开区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一批重点进口平台,打造“榴莲快线”“车厘子快船”专线,将南沙港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车厘子、榴莲进口港,在推动出口保稳提质方面,打造汽车国际贸易枢纽,近洋码头设立“前港后贸”汽车出口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大湾区保税油供应基地,推动建设保税油加注信息平台;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进出口企业直联基地揭牌。由此,2022年,南沙经开区交出了实现进出口总值2988.2亿元的亮丽成绩单。同时,南沙经开区发展成为引资强磁场,外商投资大幅增长。截至2022年,南沙经开区存续外商投资企业3661家,投资总额1123.5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金额163.04亿美元。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南沙经开区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授牌,已汇集法律、金融、人才、财税等专业服务和境外投资(ODI)备案咨询政务服务,而挂牌成立的“走出去引进来”税收服务中心则健全了南沙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南沙的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2022年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1839万标箱,现有外贸集装箱航线154条;南沙港铁路海铁联运量累计超28万标箱;中欧、中亚班列通达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此外,亚洲青年领袖论坛、2023CNBC全球科技大会、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世界媒体峰会……各类重大活动在南沙成功举办,助力南沙经开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持续拓展。

 

改革创新

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

推动制度型开放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更是南沙人奋进新时代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南沙经开区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累计形成913项制度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全国自贸片区前三,投资自由化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开办企业“5G智慧导办”、“交地即开工”6.0,深化“元宇宙政务服务模式”。深化与港澳合作,引进6个港澳台青创基地,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超3000家,投资总额约千亿美元。

 

精心打造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南沙经开区已构建成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已集聚40余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高端装备企业,构建起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产能达558万载重吨。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聚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实现国内首个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在南沙建成投产,建成国内首个固态储氢型制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全国首个氢能乘用车示范项目。三是科创平台加快培育。不断完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主体完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加速创建NL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获得国家层面立项;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7所省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营。四是金融服务提质发展。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揭牌;落地QFLP、QDLP试点,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7500亿元,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超7400户,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业务规模达260亿美元;广期所上市品种工业硅成交额超1.14万亿元,碳酸锂成交额超8000亿元;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在南沙成功举办。

30年创新不断、砥砺前行的南沙人展望未来,信心更坚实,脚步更铿锵,他们将继续围绕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高质量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勠力同心创造下一个辉煌30年。

(何芬兰 综编)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12日获批成立后,30年多来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首破1000亿元到2022年超2200亿元,南沙经开区近十年来高水平建设更是跑出了“南沙速度”,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凝心聚力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锋队,南沙经开区持续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为积极扩大进口,南沙经开区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一批重点进口平台,打造“榴莲快线”“车厘子快船”专线,将南沙港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车厘子、榴莲进口港,在推动出口保稳提质方面,打造汽车国际贸易枢纽,近洋码头设立“前港后贸”汽车出口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大湾区保税油供应基地,推动建设保税油加注信息平台;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进出口企业直联基地揭牌。由此,2022年,南沙经开区交出了实现进出口总值2988.2亿元的亮丽成绩单。同时,南沙经开区发展成为引资强磁场,外商投资大幅增长。截至2022年,南沙经开区存续外商投资企业3661家,投资总额1123.5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金额163.04亿美元。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南沙经开区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授牌,已汇集法律、金融、人才、财税等专业服务和境外投资(ODI)备案咨询政务服务,而挂牌成立的“走出去引进来”税收服务中心则健全了南沙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南沙的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2022年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1839万标箱,现有外贸集装箱航线154条;南沙港铁路海铁联运量累计超28万标箱;中欧、中亚班列通达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此外,亚洲青年领袖论坛、2023CNBC全球科技大会、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世界媒体峰会……各类重大活动在南沙成功举办,助力南沙经开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持续拓展。

 

改革创新

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

推动制度型开放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更是南沙人奋进新时代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南沙经开区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累计形成913项制度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全国自贸片区前三,投资自由化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开办企业“5G智慧导办”、“交地即开工”6.0,深化“元宇宙政务服务模式”。深化与港澳合作,引进6个港澳台青创基地,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超3000家,投资总额约千亿美元。

 

精心打造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南沙经开区已构建成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已集聚40余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高端装备企业,构建起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产能达558万载重吨。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聚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实现国内首个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在南沙建成投产,建成国内首个固态储氢型制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全国首个氢能乘用车示范项目。三是科创平台加快培育。不断完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主体完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加速创建NL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获得国家层面立项;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7所省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营。四是金融服务提质发展。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揭牌;落地QFLP、QDLP试点,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7500亿元,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超7400户,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业务规模达260亿美元;广期所上市品种工业硅成交额超1.14万亿元,碳酸锂成交额超8000亿元;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在南沙成功举办。

30年创新不断、砥砺前行的南沙人展望未来,信心更坚实,脚步更铿锵,他们将继续围绕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高质量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勠力同心创造下一个辉煌30年。

(何芬兰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


扫码关注中国投资促进会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 京ICP备09043174号

Copyright@2006-2019 CCIIP.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