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航道零公里处,坐落着中西部唯一一座以“临港”命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成立,2013年获批国家级经开区,宜宾临港经开区十余年如一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商务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宜宾临港经开区在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22位,跃居西部第一。在四川省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宜宾临港经开区连续2年位居第一。
从“产学研港城”融合发展思路和“一区五城”战略布局,到勇当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排头兵,宜宾临港经开区以勇立潮头敢为先的闯劲、科学作为谋在实的干劲、乘势而上行胜言的拼劲,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聚圈成链,厚植新兴产业优势
宜宾临港经开区坚持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新型工业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2019年,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签约落户宜宾临港经开区。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在宜宾投资四川时代1~10期、时代吉利、时代长安项目,并引领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共签约动力电池企业28家、项目37个,签约协议总金额约1195亿元。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纷至沓来的同时,宜宾临港经开区聚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主引擎,着力构建动力电池、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医疗器械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显著,远东一期、天原磷酸铁锂、长盈精密一期、安费诺等项目陆续投产;智能终端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共95家,其中百亿级企业2家;华为、中软国际、浪潮、国科、智达万应、云步科技等38家企业入驻宜宾大数据产业园。
产教融合,聚焦发展提质增效
2023年6月15日,宜宾临港经开区“大学城”,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开园,成为落地宜宾的第12所高校。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建设,宜宾临港经开区日渐形成“前端教育链、中端创新链、后端产业链”完美衔接的“U形”产业发展创新谷。
前端以大学城12所高校、超10万名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着重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创新人才;中端以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欧阳明高、邓中翰等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家产研院和超过120个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为核心,研发产品,孵化创新企业;后端以经开区各产业为代表,成百上千家企业规模化生产制造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当前,宜宾临港经开区依托科创中心、大学科技园、大数据产业园三大核心载体,聚力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大学科技园已入驻项目101个,41家企业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7家企业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资源持续为产业发展赋能,推动提质增效。
优化服务,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长期以来,宜宾临港经开区深入践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解决比解释更重要、效率比笑脸更重要”的服务理念。宜宾临港经开区管委会也由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宜宾临港经开区建好用好法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持续擦亮“企业所需、尽我所能,有事不缺、无事不扰”的营商品牌。2019年以来,21家“三类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及数万名产业工人在宜宾临港经开区落地安家,国内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累计563亿元。
盐坪坝长江大桥、挂弓山立交桥等枢纽工程建成通车,成宜高铁开通运行,宜宾东站、宜宾港铁路集疏运中心投入运营;双城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学位增至4.56万个,宜宾市二医院临港院区等医疗机构医疗床位超2500张……如今的宜宾临港经开区,教育、医疗、交通、社会治理板块加速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产业布局厚积成势,发展势能不断释放,区域面貌日新月异……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临港人“敢为人先、行胜于言”的精气神,他们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奋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未来,宜宾临港经开区将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不断延链补链、韧链强圈,助推宜宾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同时把“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提前布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借助“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发展势头,融入宜宾市储能战略布局,抢抓储能赛道机遇,凝心聚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何芬兰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