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7月成立,2013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时间是奋斗的见证,镌刻着前行的足迹。历经30余年披荆斩棘、蓬勃发展,北辰经开区创新升级、收获满满。截至目前,北辰经开区已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园三大国家级品牌,以及国家高端数字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在商务部开展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北辰经开区连续6年位列全国前30强,获得“全国最具竞争力开发区百强”“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等称号。
成立以来,北辰经开区累计吸引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家企业注册投资。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4家,形成了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纳税总额、出口创汇、投资总额、专利申请、安排就业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天津市前列,经济体量约占北辰区的50%。
新时代下,北辰经开区正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长期以来,北辰经开区主抓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将智能制造谷和京津医药谷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从产业导入和城市建设两方面双管齐下,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方面,一是不断提升“产”的能级。智能制造谷被成功纳入新一轮京津冀产业合作现代制造业平台,聚集了规上制造业企业50余家,年产值超百亿元,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优势产业。京津医药谷从产业导入和配套建设双向发力,瞄准生物药、中医药、化药仿制及创新药、智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五大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与国药集团、重庆医药、复星医药等企业达成实质性合作意向,签约落地项目22个,重点在谈项目21个,力争将京津医药谷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新高地。二是不断完善“城”的生态。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城镇建设与智能制造谷和京津医药谷建设联动发展。经开区周边建成的北辰郊野公园、栖凤湖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好去处。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学习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从顶层设计开始,分层次逐步推进改革。一是重组经开区管委会的功能定位和组织架构,将经开区的党建引领、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企业服务、安全环保、政务服务等行政职能全部纳入管委会,真正发挥管委会统筹全局并抓执行落实的作用。二是理顺政府与平台公司的关系,将经开公司和科园公司全部纳入管委会管理。三是重新进行部门设置,开展中层管理岗位全员竞聘,建立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择贤择优选拔聘用人才。
积极发挥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
硕果累累承荣誉,接续奋进再向前。未来,北辰经开区将立足主责主业,发挥经济主引擎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进行“双谷”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2024年,北辰经开区将继续抓好智能制造谷和京津医药谷的开发建设工作,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大方向,持续推动5.9平方公里核心区和京津医药谷起步区道路及泵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完善“双谷”周边的城市功能,建设大张庄示范镇,引入星级酒店、特色专科医院、康养基地等项目,打造国际大健康生态社区。积极盘活现有招商载体,培育已落地项目,对签约项目进行持续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培育增量,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成效。充分利用基金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措施,围绕智能制造、医药医疗等主导产业进行研究,找准定位,撬动社会力量、深挖社会资源、找准目标企业,实现“招投联动”,充分发挥产业投研作用,瞄准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能补足产业链短板的项目,锻炼招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引入优质招商项目,加快形成新增生产力。
三是做好行政赋能,完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并深化改革成果,充分发挥经开区管委会政府职能,承接经济事项行政审批权限。大力推动经开区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经营转型,剥离非企业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李 可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