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呱呱落地。二十四载砥砺奋进,西宁经开区立足青海特色资源禀赋,坚持聚力创新、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发展定位更为科学、产业布局更为优化、产能规模大幅提升、经济体量持续壮大,主要经济指标领跑青海,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作表率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基。自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西宁经开区加快建设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原特色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先后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电子商务基地、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是西宁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西宁经开区深入梳理并调整产业定位、功能布局、招商方向,制定出台“1+5”绿电体系建设方案,落实推出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未来产业、光伏全产业链、锂电、康养等产业发展等系列方案,为推进产业建圈强链、集聚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绘制了图谱、梳理了路径、奠定了基础,初步搭建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通过坚持大力抓招商、抓投资、抓项目主责主线不动摇,西宁经开区招商引资已是硕果累累——引进落地20GW直拉单晶、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等21个重大强链补链项目,天合光能35GW单晶硅、丽豪半导体10万吨高纯晶硅等项目建成投产,全球海拔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全面投产,重点企业项目加快建设、加速生产、达产达效,弥补了受外部市场影响的增长缺口。
与此同时,西宁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实施助企暖企行动,用真金白银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兑现政策补助、减税降费、争取政府债券资金、落实融资资金、组织开展上下游产业对接、落实重点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实现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全线贯通,助力西宁市入围全国动力电池产能十强城市。西宁经开区晶硅材料、锂电池、碳纤维等产品畅销海内外,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发展方面,西宁经开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快绿电体系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储能基地、绿电绿证交易认证、创建零碳产业园等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强化污染减排、管网改造、生态扩容等工作,深入开展大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甘河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生物园区成功创建节水型园区;重点领域企业产品能效均达到国家基准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左右,绿色制造水平持续提升。
如今,西宁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4%,占西宁市的67.4%;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6个月保持25%以上增长,增长势头位列青海省第一;4个园区均被评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认定数量居青海省第一;在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情况考核评价中居第115位,排名比2022年跃升21位,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围绕建设产业“四地”和“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部署要求,西宁经开区从产业布局、发展空间等方面统筹发力,已推出光伏全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未来产业等18个方案措施,搭建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深度融入产业“四地”建设为引领,以全面支撑“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为主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西宁经开区正在全力以赴抓转型、稳增长、强动能、优服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许 霞 张宁霞)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