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平台,国家级长寿经济开发区是重庆发展万亿级先进材料的主力军。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长寿经开区以来,经过十四载的创新发展,这里已建成长江上游一流综合性化工基地、国家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集聚了29家世界500强企业、69家跨国公司、64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家,入驻企业957家。
2023年,长寿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7.3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082万美元。在商务部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列第36位,连续两年居西部第三、重庆第一。
招大育强 推动优势产业聚势成群
近年来,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打造“全球天然气化工新材料领先者、国际知名硅基新材料供应商、世界级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集成示范地”,长寿经开区使出浑身解数,精准绘制产业图谱,布局招商“一张图”形成“链主+龙头+骨干+配套”新格局,吸引世界一流企业前往落户发展,推动优势产业聚势成群。
世界首套天然气制蛋白质生产商恺迪苏、全球最大的独立胶黏剂企业美国富乐、国内规模最大液晶高分子材料(LCP)生产商沃特新材、国内规模最大MMA一体化生产商江苏双象、国内规模最大NMP生产商中润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加速天然气化工新材料产业在长寿经开区集群化发展。
引入全球规模最大及全球首套自动化超临界法制备气凝胶生产商华陆新材、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商恩捷,长寿经开区着手布局硅基气凝胶及新能源材料上下游产业。推动国际复合加快“双百基地”建设,奠定国际复合玻璃纤维全球领先地位,形成全产业链硅基新材料生态圈。
与此同时,长寿经开区引进宝武清能、宝武环科、常州钢劲等企业,加速形成以宝武重钢为龙头的“一基五元”生态圈。吸引宁波宏协、星链电动车等20余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以小康动力、环松科技、星链电动车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效益凸显。
长寿经开区还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2023年,长寿经开区新增科技型企业47家,累计培育27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7家,累计培育136家。推动规上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累计培育区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40家,其中国家级3家,博腾制药药物合成工艺技术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创新体系,联合重庆大学、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川维化工获批重庆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
据介绍,长寿经开区将力争到2026年实现“四上企业”营业收入4000亿元,到2035年实现开发区综合实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和中西部地区产业高地。
多元发展 扩充对外贸易“朋友圈”
为了推动“重庆造”卖全球,近年来,长寿经开区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化、高端化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27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撑。
作为传统化工龙头的川维化工,依托长寿经开区搭建的创新服务平台,吸引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开展产学研试点,在PVA、VAE、维纶等精细化工产品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带动长寿传统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方向延伸,完成新旧动能转换。该企业推进精细化、差异化、绿色高端产品开发,为企业客户定制化生产的新品种,今年首次出口巴西、韩国和荷兰。
在拓展多元国际市场方面,长寿经开区积极与欧美、南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经贸合作。今年,重庆钢铁产品首次进军南美市场,已向全球多地区出口钢材6万吨,“三峰”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截至目前,重庆钢铁出口的热卷产品新增9个新牌号及品规,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长寿经开区还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周边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和物流联动,共同推动区域外贸的发展。高标准启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和国际交流中心建设,长寿经开区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长寿经开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加快建设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枢纽基地,着力提升长江航运通道集货能力,推动全程物流和专业仓储多点布局建设有机溶剂分拨中心,发展绿色物流运输,推进长寿港国际仓储物流基地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
根据规划,今年底长寿经开区“四上企业”营收将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4%以上,进出口额超100亿元以上。
未来,长寿经开区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深化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通过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长寿经开区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徐若滨 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