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年底,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 2010年4月,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四上”企业99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67户;纳税超百万元企业80户,其中超千万元企业16户;先后获批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
经过26年的发展,吉林经开区现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如一颗明珠般闪耀松花江畔。
集中优势
抢占主导产业新高地
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吉林经开区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精细化工、新材料、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板块。2023年年底,精细化工产业关联企业达60余家,产品覆盖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肥、精细化学品等多个领域,产品品种200余个,综合产能300万吨,经济体量占到全区总量近45%。旭阳集团与康乃尔化工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向苯胺下游助剂、抗氧剂产业延伸,打造百亿级化工企业。新材料产业领域,5家骨干企业已形成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条,区域碳纤维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行业龙头吉林化纤集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是吉林省唯一入选的地方企业。吉林高琦聚酰亚胺材料公司为世界第二家、国内第一家实现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的企业。医药产业共有6家骨干企业,产品涵盖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中西成药等200余类,综合产能3万吨。汇康制药、金恒制药等已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域中坚力量,吉林北沙制药公司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维生素E生产企业。
夯实基础
实现园区面貌新升级
宽阔的沥青路面、美观的边坡绿化、智能的配套设施……近年来,吉林经开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改造道路、供水、电力、工业蒸汽管网等配套设施,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固本强基。目前,东区“三横两纵”、北区“三横六纵”主干路网已经形成,总长84公里;给排水管网270公里,日均自来水供水能力8万吨、工业净水供水能力1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建成220千伏一次变1座、66千伏公用二次变4座;铺设工业蒸汽管网36公里、每小时可供工业蒸汽790吨、氮气2万立方米、氧气1.2万立方米、氩气50吨,每年天然气供气能力达2亿立方米,发展工业底“气”十足,市政配套综合能力和环境水平位于国内开发区前列。
为配合实施吉林市“转作风、下苦功、树形象,建设人民满意新江城”城市更新三年计划,经开区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园区建设。2023年,全长9.3公里的九江大路全线通车,大幅缓解了路网交通压力,缩短大宗货物的运输距离,极大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力水环境治理工程,污水厂一期工程全部建设完成、二期工程两条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线投入运行。此外,园区新增绿化面积24.1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2.4万余株、草坪17万平方米、花卉103.08万余株。建成街角和口袋公园6座,安装灯饰2.5万余个。打造经开大街、九江大路等8处夜景带,改造秀水大桥1.5万平方米匝道绿地,打造空港路5万平方米沿途绿色走廊,创建“红枫一条街”,园区面貌出新出彩,美誉度持续攀升。
如今的吉林经开区可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持续赋能
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
为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吉林经开区深入实施“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工作,精心选派140名“企业知心人”和22名“企业联系人”,帮助企业解决市场、融资、人才、采购、技术创新、司法审批等难题并加强协调服务。全面覆盖规上企业、科技优质型企业、专项债项目、“双停”企业和入规入统培育型企业。深入实行三级包保服务和议事协调机制,强化跟踪督导考核,务实开展驻企专班服务和捆绑招商,创新实施历史遗留问题“清零”等六大攻坚战和优化营商环境“五十百”工程,累计686个问题破题解扣,办结率88.2%。
创新采取龙头企业带活、资金融通激活、招商合作促活、定向服务助活、依法收储盘活、动态监测保活等6大措施,累计工改工、高质量盘活“双停”企业20户,预计2024年全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双停”企业盘活成效位列吉林市第一。
2023年以来,吉林经开区高擎“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奋力打造新时代、新经开”之旗,紧扣“企业叫好、指标飘红、发展上扬”,锚定“争一保二晋三”发展目标,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势,以非常之力践行非常之责,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综合考评全市第一、营商环境企业评价全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排名全市前列。
迈上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征程,吉林经开区将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以高水平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争当排头兵。
(郑君梅 综编)